全球观焦点:2023全球医疗机器人产业格局与投资态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产业已经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转变为功能更加多样化的机器人,如农业智能化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各种类型的机器人也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智能机器人能够通过视觉、声音、触觉等多种传感器和算法实现更精准的感知和控制,能够适应更复杂的场景和需求。例如,在医疗领域,机器人可以完成手术操作、康复治疗、生命监测等工作,大大提高了医疗水平和效率。
(资料图)
2023全球医疗机器人产业格局与投资态势
全球医疗机器人产业形成“1+2+N”市场格局,以美国为主导,欧洲和中国作为第二梯队,加拿大、以色列、日本等国为第三市场梯队。截止到2016年,医疗机器人62%的销量和应用都在美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欧洲和中国市场占比分别为24%和5%,是医疗机器人第二、第三大市场;以色列、日本等国作为第三梯队,在专业领域技术上形成突破。
国内医疗机器人加速落地,应用领域有待开拓。2016年以来,在国际医疗市场技术改革发展的推动下,国内部分技术及医疗机构纷纷涉足医疗机器人的研发和落地。2017年我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13亿美元,在全球市场份额占到5%左右。
从市场结构来看,康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投资活跃,手术机器人占比最低,研发和技能能力有待突破。根据亿欧2018年《我国医疗机器人产业链价值解读》报告中显示,目前中国从事医疗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的统计来看,42%从事康复机器人领域的研发,24%从事医疗服务机器人的研发,18%从事辅助机器人研发,16%从事手术机器人研发,康复机器人尤其是康复系统领域企业活跃度较高。
目前手术机器人能够针对治疗的病种有限,主要集中在泌尿科、妇科、普外科、心血管外科、神经外科等领域。未来手术机器人将在骨科等特殊细分领域进行发展,覆盖多病种外科治疗。
中国企业仍处探索阶段,仅三款产品进行临床应用。在被国外统领的手术机器人市场中,我国手术机器人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公司多为高校研发背景,大多数企业处于研发阶段,通过CFDA认证并进行临床手术的仅有3家企业。
医疗机器人已经在神经外科、腹腔内科、胸外科、骨外科、血管介入、颅面外科等多个领域内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医疗机器人可以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国内医用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显示: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和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我国机器人产业正在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从总体发展形势上来看,机器人产业是未来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明确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提出了“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产业发展、制造自动化关键技术攻关、开展重大机器人装备研发、完善人工智能标准与政策体系、加强机器人人才培养计划”等五个方面的措施,以推进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目前产业规模来看也是巨大的,据国内多家机构统计,在我国,2018年机器人产业规模就达到了535亿元,其中服务机器人规模增长较快。随着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和变革,以及商业、金融、医疗等领域对机器人的需求逐渐增加,机器人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疫情的背景下,机器人在医疗、物流等领域大量投入使用,推动了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发展。
手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态势
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应用范围早已突破传统的神经外科和整形外科领域,扩展到以微创手术为代表的其他领域,工业机器人的功能无法满足手术需求,针对微创手术的机器人系统应运而生。手术机器人的高精度和微创象征着第三代外科手术时代——以机器人为代表,以信息化处理为标志的来临。但目前应用的手术机器人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全自动机器人,以“达芬奇”机器人为例,这实际上是一种“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该手术系统主要由3个相互独立却又紧密关联的子系统组成:医师操控台、床旁机械臂手术系统和3D成像系统,同时通过医生介入操作闭环实现及时的干预和监测。简单来说,医师操控台是系统的控制核心,医师在操控台上操作,系统将医生在病人体外的动作精确传到机械臂,转化为手术器械在病人体内的动作,从而完成外科手术。
目前,手术机器人可应用领域广泛,泌尿外科、妇科、腹部外科、骨科等能够利用手术机器人提供的多视野、三维立体图像、仿真手腕器械、除震颤的控制器等优势降低手术风险。
一是突破了人眼的局限。相较于第二代外科手术时代——腹腔镜手术,高度依赖医生对疾病的经验性判断和易失真的二维平面图像,手术机器人实现了看得更清楚的目标,通过可进入人体内部的机器镜,使手术视野放大20倍。
二是突破了人手的局限。一方面,更大自由度的机械手臂增加了活动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了手术医师的操作能力,能将控制柄的大幅度移动按照比例转换成患者体内的精细动作,实现同向控制。另一方面,机械手上有稳定器,能够自动滤除震颤,具有人手无法相比的稳定性及精确度,防止人手可能出现的抖动现象,同时,手术机器人在狭窄解剖区域中的操作比人手更灵活,因而可辅助完成精细复杂等各类高难度手术。
三是无需开腹。微创是外科学的重大发展趋势,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减小患者手术的创伤是外科手术永恒的追求。而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应用使得创口仅在1厘米左右,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大大缩短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存活率和康复率都大大提高。
多学科交叉的手术机器人是推动精准化、微创化手术发展的核心智能装备,具有战略性、成长性和带动性。相关机构数据预测显示,相较于2020年59亿美元的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2025年将达到新的高峰——突破127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6.5%。而国内的医疗机器人市场也前景广阔,预计到2025年,我国的市场总值将达到249.91亿元。目前,发达国家人均医药卫生消费的药械比为1比1。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近些年发展也很快,年增长率达到14%~15%,但药械人均消费比例仅为10比1。目前,数字医疗及其产品在医疗器械产业中处于主导地位,其产值占医疗器械总产值的50%以上,而且还在持续增长。
国家从“绿色通道”审批、医保支付和政策制定三个方面鼓励手术机器人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在“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重点领域提出要“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2019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15部门单位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重点发展手术机器人、医学影像、远程诊疗等高端医疗装备。在此背景下,中国骨科手术机器人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
微观上,患方的高质量就医需求与医方、生产方的利益需求推动手术机器人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将于2023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与此同时我国住院病人手术量快速攀升,由此导致我国医疗服务需求逐年增加。因此,技术更新迭代,推动手术机器人的发展以提升医疗供给质量和效率成为必然。
另一方面,手术机器人作为一类特殊商品,处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可能导致公益性和营利性的不平衡。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等属于医用高值耗材,根据相关数据,耗材的手术费用占比超过64%,因此,对医院而言,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和普及有利于医院盈利;对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患者而言也倾向于使用进口耗材,以规避由于耗材质量带来的手术风险;而对参与手术机器人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企业而言,手术机器人更是其扩大盈利的抓手。
《2023-2028年国内医用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