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聚磷酸铵行业发展深度调研报告

一、聚磷酸铵的概念

多磷酸铵,又称聚磷酸铵,是正磷酸铵和多种聚磷酸铵的混合物,含有的聚磷酸铵主要是焦磷酸铵和三聚磷酸铵、四聚磷酸铵,链更长的聚磷酸铵只有少量存在。易溶于水,溶解度大于正磷酸铵,还可以螯合金属阳离子,使之保留在溶液中。

聚磷酸铵广泛用于塑料、橡胶、纤维作阻燃处理剂;还可用于配制膨胀性防火涂料,用于船舶、火车、电缆及高层建筑的防火处理;也用于生产干粉灭火剂,用于煤田、油井、森林大面积灭火;此外,还可作肥料用。由于其含磷量大,含氮量大,热稳定性好,产品近于中性,并可以与其他阻燃剂混用,同时价格便宜,毒性较低,使用相对安全,因而获得广泛的应用。


(资料图片)

聚磷酸铵由过磷酸和氨反应或由正磷酸铵脱水而制得。76% P2O5的热法磷酸在0.17~2.07MPa,185~215℃条件下用氨中和,可得到含氮16%~18%、五氧化二磷59%~61%的多磷酸铵,其中五氧化二磷的43%为正磷酸铵、54%为焦磷酸盐、2%~3%为长链聚磷酸盐。用预热的54%五氧化二磷的湿法磷酸制得的产物中五氧化二磷的30%为聚磷酸铵。

二、聚磷酸铵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作为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磷系无机阻燃剂,尤其是高聚合度的聚磷酸铵,在材料、涂料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聚磷酸铵作为膨胀型阻燃剂的基础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阻燃领域,随着全球阻燃剂朝无卤化方向发展,以聚磷酸铵为主要原料的膨胀型阻燃剂成为产业的热点,特别是需求较大的聚合度高的Ⅱ-型聚磷酸铵。2018年全球用于阻燃剂的聚磷酸铵产能约为31万吨。

当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磷肥消费国家,每年磷肥的消费量达到850万吨左右,约占据全球磷肥总需求的30%左右,聚磷酸铵作为磷肥的一种,市场需求量较高。我国是农业大国,对于肥料需求较高,近几年我国开始实行减肥增效策略,为聚磷酸铵发展提供较为广阔的空间。

聚磷酸铵主要应用于阻燃、防火领域与肥料领域,其中用于阻燃、灭火的比重显著高于肥料应用比例。作为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磷系无机阻燃剂,尤其是高聚合度的聚磷酸铵,在材料、涂料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聚磷酸铵作为膨胀型阻燃剂的基础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阻燃领域,随着全球阻燃剂朝无卤化方向发展,以聚磷酸铵为主要原料的膨胀型阻燃剂成为产业的热点,特别是需求较大的聚合度高的Ⅱ-型聚磷酸铵。2018年全球用于阻燃剂的聚磷酸铵产能约为31万吨。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聚磷酸铵行业发展深度调研与投资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

聚磷酸铵已逐渐进入复混肥和液体肥料的生产,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开发了用商品湿法磷酸(54%P205,质量分数)生产聚磷酸铵基础液体肥料,也就是将湿法磷酸浓缩成过磷酸,在管式反应器中与氨反应,生成高浓度聚磷酸铵,加水冷却生成品级为10-34-0的液肥产品。基础液肥可与氮溶液、钾肥生产液体复混肥。

中国目前尚未有专业生产聚磷酸铵肥料的企业,其性状、组成及生产方法尚存在争议,一般认为作为肥料用聚磷酸铵应是短链全水溶的,包含磷酸铵、三聚磷酸铵和四聚磷酸铵等多种聚磷酸铵,聚合度更高、链更长的聚磷酸铵只有少量存在;另有资料介绍,农用聚磷酸铵聚合度通常为5~18,且溶解性好,是液体肥料的主要品种。农用聚磷酸铵在中国仅有少量生还未形成商品出售。

三、聚磷酸铵市场未来发展方向及趋势预测

随着全球合成树脂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聚磷酸铵应用和需求将日益增加。另外,聚磷酸铵作为无机阻燃剂,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超细化、专用化、系列化,因此应该使用微胶囊化技术、表面改性技术等对聚磷酸铵进行改性,以增加其耐热稳定性,与树脂的相容性和降低其吸湿性等。不同改性产品应用领域和适应基材不一样,要针对基材和应用领域,开发系列化、专用化的聚磷酸铵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多磷酸铵(APP)通常有两种类型,如APP I和APP II。他们不同于他们的聚合度。 APP I的聚合度一般低于100,而APP II的聚合度高于1000,APP II的水溶性低于APP I,所以APP II也用于阻燃行业,APP I用于液体肥料行业。受政策影响,未来几年阻燃剂行业使用的聚磷酸铵(APP)份额将有所增加。目前,聚磷酸铵(APP)生产商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中国。由于APP II的技术壁垒,APP I的产量要高于APP II。全球主要生产商是科莱恩,ICL,Agrium和长丰化学等。在所有地区,中国聚磷酸铵(APP)产量份额最大。

中研普华利用多种独创的信息处理技术,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客户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0-2025年中国聚磷酸铵行业发展深度调研与投资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