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农膜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全球热讯

我国农用薄膜市场得以迅速发展,但由于农用薄膜的长期大量使用和缺乏有效的回收处理,使得我国环境“白色污染”进一步加剧,在近年来国家“禁塑令”的推动下,我国农用薄膜产量也随之不断下降。

设施农业是农膜的主要应用领域。如今,我国是设施农业第一大国,占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设施蔬菜占比81%。山东60%的蔬菜、80%的水产品和86%的畜产品,来自设施农业。

2023农膜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


(相关资料图)

聚乙烯最主要的下游需求是在薄膜领域。薄膜行业在聚乙烯下游需求里的占比近49%,是聚乙烯下游占比最大的需求行业。薄膜行业主要可以分成塑料包装膜以及农用薄膜这两个品类。其中,农用薄膜的需求较为稳定,并且有着极强的季节性。根据农膜的开工数据来看,农膜主要有两个需求旺季,一个是3到4月份左右的地膜需求旺季,另一个是9到11月份的棚膜需求旺季,而从5月开始一直到7月,是农膜的需求淡季,开工处于年内最低水平。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农膜样本企业的库存已处于近五年同期大低位,在开工旺季来临的7月份到9月份存在明显的补库预期,传导至上游的塑料板块将引发塑料需求增量的改善,引爆塑料整体走强。

从目前的走势来看,四大合成树脂中PE领涨,日线级别进入底部反弹加速周期(黄金分割的80.9%-61.8%区域),有进一步抬升的技术形态,与其相关性最高的PP走势相对偏弱,依旧处于底部震荡周期(黄金分割低点到80.9%区域),苯乙烯对比PP走势更弱,反弹幅度有限,pvc在黑色链条的带动下,短期走强冲破80.9%的关键压力位,直追PE。

整体强度表现为:PE>PVC>PP>EB,在农膜需求旺季的带动下,塑料有望延续强势上攻走势,上方短期压力关注50%的7950-8000区域,短线操作保持逢低做多思路。

6月美联储暂停加息,叠加国内政策利好,市场宏观情绪回暖,对商品整体形成明显提振,塑料跟随上涨。 短期来看,6月检修仍处于高位,短期供应压力不大。需求端农膜开工虽探底回升,但仍处淡季,开工回归仍需时间,当下基本面矛盾不突出。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农膜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显示: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从全球来看,美国、荷兰、日本、以色列等国,已纷纷布局。也只有发展好现代设施农业,才能在国际上保持竞争力。同时,这对拉动内需、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城乡就业,都有促进作用。

设施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农业突破对自然条件的高度依赖,跨越时空,拓宽发展边界。农业农村部等部门日前印发的《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是我国首部关于现代设施农业建设的规划文件,这将推动现代设施农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提质增效。

我国主要粮食品种供给充足,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在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下,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还面临较大压力。现代设施农业包含设施种植、设施畜牧、设施渔业和工厂化育秧设施、粮食烘干设施、仓储冷链物流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装备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突破资源、环境和市场的限制,拓宽农业发展时空,缓解粮食生产面临的耕地少、育秧难、晒粮难、储粮难等问题,尽可能规避市场风险。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可节约耕地资源,减缓粮菜争地矛盾。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是一日三餐的必备食物,缺一不可。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一些地方发展蔬菜、水果产业、养殖业难免要占用耕地,与粮食争地的矛盾日益凸显。探索发展设施农业,重构动植物生长环境,引导农民在低丘缓坡地、戈壁、盐碱地和海洋等非耕地上建大棚、养殖场,以新路径拓展现代设施农业新空间,让基本农田回归粮田。

建设工厂化育秧设施,可解决育秧难问题。秧好半年稻,苗壮产量高。水稻要高产,关键是育好秧。水稻育秧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生长条件要求较高,种子出苗差、出苗不整齐、异地育秧运秧难等因素都会影响机械化插秧。工厂化集中模式,可实现大批量育秧,通过采用流水线作业,机械播种、机械催芽,自动化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秧苗整齐,标准化秧盘与机械化插秧可实现无缝衔接。因此,要加快建设工厂化育秧设施,补齐商品化育秧短板,满足水稻对高质量健康种苗的需求。

建设粮食减损绿色烘干设施,可帮助农户解决晒粮难问题。新收获的粮食水分较大,如果晾晒或者烘干不及时,很容易发芽霉变。当前农村晾晒场地少,难以满足晒粮需求。露天晾晒容易受天气影响,粮食易被鸟吃、鼠咬、污染。机械化烘干可减少粮食晾晒环节损失。要聚焦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需要,加快建设粮食减损绿色烘干设施,补上粮食产地烘干设施装备短板,进一步巩固提升粮食产能。

建设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可解决粮食储存难、保鲜难问题,实现“跨周期调节”。农业生产天然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一旦周期之间不能有效衔接或信息不对称带来“超调”,就会引发市场波动。有了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可让粮食跨越时空,延长保鲜期,拓展市场空间。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库存充足,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市场供需调控,有效弥补粮食上市周期间的“空档期”。但农户储粮设施比较简陋,仓储冷链物流设施短缺,粮食储存保鲜难度大,无法择时择机销售。要加强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有效提升粮食产地贮藏保鲜和商品化处理能力,实现收益最大化。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各地一定要规划先行,在生态保护优先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积极开展粮油作物设施农业试点,组织专家开展优质品种推广、新技术集成组装、瓶颈技术攻关,为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探索新路径、新模式。推动粮食生产从传统粗放式转向现代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能力。

聚乙烯塑料循环升级新途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教授课题组在塑料循环升级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氢呼吸”策略,在无需额外添加氢气或溶剂的情况下,将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环状烃类,为废弃塑料的“人工碳循环”提供了新方法。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纳米技术》上。

聚乙烯塑料是五大通用塑料之一,稳定性很高,难以自然降解。通过焚烧或填埋处理废弃的聚乙烯塑料会造成大气、土壤和水源污染。考虑到聚乙烯和石油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与组成,曾杰等人大胆猜想——能否直接把聚乙烯当成一种“固体石油”,借鉴石油化工的技术,用以合成石油的下游化学产品?

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把目光聚焦到石油加工的一个重要过程——加氢裂化,它可以将长链段的重质油裂解,从而得到短链的油品,如汽油、煤油和柴油等。研究人员参照该方法,以聚乙烯为原料进行加氢裂化实验,并顺利转化为汽油馏分的链状烃产品,进一步证实聚乙烯就相当于“固体石油”。

“正如‘加氢裂化’字面上的意思,这个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氢气,而氢气本身非常昂贵。此外,现有的制氢工艺还会造成碳排放。”曾杰说,进一步地,他们从改进工艺着手,试图在不使用氢气的条件下,实现废弃聚乙烯塑料的循环升级。

催化重整是石油加工过程中另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将轻汽油馏分转变成富含芳烃的高辛烷值汽油,或者苯、甲苯以及二甲苯等化工原料,并产生氢气。

催化重整过程中产生氢气,加氢裂化过程中消耗氢气。如果将这两个过程串联并应用于聚乙烯降解,就相当于一边让塑料成环脱氢变成环状烃“呼”出氢气,一边让塑料“吸”入氢气裂解变成短链。

曾杰介绍,“这一策略利用聚乙烯自身的氢原子替代外加的氢气,不仅降低成本,而且节能减排,从而实现氢元素的‘自产自销’”。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打破聚乙烯中稳定的碳骨架,使分子链段变短,而且得到的产物是环状烃,相比链状烃具有更高的价值。

要实现动态“氢呼吸”策略,寻找一种合适的催化剂是关键。曾杰提出“酸性位点可以促进烯烃环化成环状烃”。研究人员在原有的金属钌催化剂上引入了具有酸性位点的分子筛作为载体。他们发现,这种新型催化剂可以使聚乙烯顺利发生脱氢环化过程,并释放出氢气,顺利引发后续的加氢裂化过程。

在分子筛负载的钌催化剂作用下,废弃聚乙烯塑料逐渐被降解。最终,经过24小时的催化反应,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的转化率达到69.6%,其中主要降解产物是液体环状烃。环状烃是高附加值的化工品之一,可以作为合成药物、染料、树脂和纤维的原材料,用途广泛。

《2023-2028年农膜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