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赛道热度持续升温 储能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天天速递
储能赛道热度持续升温
今年截至目前,储能赛道已有27家企业宣布完成最新一轮融资,投融资事件数量较去年同期的17家小幅增长,较之2021年及此前年份同期则有显著增加。
【资料图】
储能是将能量通过介质进行存储并在需要时释放的往复循环过程。狭义的储能是指利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将产生的能量存储起来的一系列技术和措施。
从能量的角度分类,储能技术主要可以分为物理储能、化学储能、电磁储能和其他储能。目前抽水蓄能是储能市场上应用最广、占比最高的技术。电化学储能,尤其是锂电储能技术,综合性能出色,应用场景广泛,在规模效应驱动的降本下有望迎来快速扩容和发展阶段。
储能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
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它改变了电力系统即发即用、生产和消费同时完成的传统模式。随着我国新能源装机的不断增加,“新能源+储能”模式已成为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的有效途径。其中,抽水蓄能是当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的储能技术,已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适合规模化开发建设。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电力为主要输出形式的各类储能技术,包含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型储能建设周期短、选址简单灵活、调节能力强,与新能源开发消纳的匹配性较好,优势逐渐凸显,加快推进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势在必行。
当前,在全球能源形势日趋紧张、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作出碳中和承诺的背景下,储能系统作为能够有效缓解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以及间歇性,保障电网安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降低用电成本的方案而持续受到关注。因此,储能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环节,其市场需求将伴随能源转型进程的不断深入而扩大。
《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显示,截至2022年底,国内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59.8GW,年增长率38%。其中,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0GW,达到13.1GW/27.1GWh,功率规模年增长率达128%,能量规模年增长率达141%。其预期,保守场景下,2027年国内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97.0GW,2023-2027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9.3%,
从需求端来看,新能源发电具有不稳定特征,大规模接入给电力系统带来挑战,推动储能的需求更加明确。从政策端来看,国家&地方政策对于储能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风光配储目标下,储能规模有望持续增长。
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7年中国储能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分析
从整个产业链角度看,储能产业链上游主要为材料及设备供应,中游主要为储能系统的集成与制造,下游主要为电力系统储能、备用电源及其他领域等。
上游材料供应主要为电池材料及设备等,其中电池材料包含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设备供应主要为抽水蓄能设备、电池生产设备及其他设备,其中抽水蓄能设备包含水轮机、发电机、水泵、进水阀、压缩空气系统等。
中游则是为储能系统的集成与制造,包括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以及储能变流器(PCS)四大组成部分;电池组是储能系统最主要的构成部分,负责能量存储;电池管理系统主要负责电池的监测、评估、保护以及均衡等;能量管理系统负责数据采集、网络监控和能量调度等;储能变流器可以控制储能电池组的充电和放电过程,进行交直流的变换。
下游主要为不同应用场景,储能核心应用场景为用于电力系统的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其他应用场景还包括通信基站、数据中心等的备用电源等。
随着国家“双碳”政策提出,储能规模获得了快速增长,储能项目广泛应用、技术水平快速提升、标准体系日趋完善,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经济新增长点。202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有望2030年前后实现全面市场化。其中,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飞轮、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
储能行业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时代。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增长和电动化趋势的加速推动,储能技术成为能源转型的关键。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将推动储能成本的进一步下降,使其更加可行和普及。同时,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灵活性的需求也促进了储能的广泛应用。储能行业将推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碳中和目标。拥抱储能,迎接绿色未来的新时代。
欲了解更多关于储能行业的市场数据及未来行业投资前景,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7年中国储能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