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早稻育秧加快推进 2023稻谷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全国早稻育秧加快推进


(资料图片)

眼下,全国早稻育秧加快推进,已返青小麦苗情好于去年、好于常年。今年我国早稻意向种植面积保持稳定,截至目前,早稻育秧完成13%,进度同比快1.9个百分点。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已返青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例88.2%,比上年同期高11.8个百分点,比常年高2.4个百分点。

稻谷,是指没有去除稻壳的子实,在植物学上属禾本科稻属普通栽培稻亚属中的普通稻亚种。人类共确认出22类稻谷,但是唯一用于大宗贸易的是普通类稻谷。

2023稻谷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我国是稻作历史最悠久、水稻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主要的稻谷种植国之一。稻谷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在构建和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实现稻谷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季风区水稻的种植约有7000年的历史,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家。

虽然近年来稻谷种植面积下降,但随着我国科学家在水稻领域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使得我国水稻种植技术不断提升。尤其是杂交水稻方面,据了解自从1964年袁隆平院士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以来,杂交水稻研究在中国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成为世界农业发展史上一道瑰丽的风景。目前我国审定水稻品种总体的优质化率已超过50%,使得水稻单产稳步上行。

数据显示,2016-2019 年,我国水稻单产从 6865.8公斤/公顷增加至 7056.20 公斤/公顷。2020年由于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早稻生长期间遭遇严重洪涝灾害,我国水稻单产同比下降0.21%,降至7040.20 公斤/公顷。2021年,我国水稻单产达到 7113.40 公斤/公顷,同比增长 1.04%,创下新高。

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稻谷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分析

目前,我国稻谷加工产品品种很少,为适应社会的发展,稻谷加工产品应由目前的同质化向多样化、专用化、功能化、营养化等方向发展。重点发展营养米制主食品及其工业化生产用原料,同时改良餐厅用米和家庭用米。

稻谷加工的产品是糙米或大米,副产品有碎米、米胚、稻壳、米糠等。利用生物技术等手段,生产调理糙米、调理米胚、调理米糠,可提高糙米、米胚和米糠所含营养的消化利用率,改善口感,用于食品企业生产米制营养主食品、休闲食品。

我国已成为全球增长潜力最大的种业市场,且行业规模超千亿,但国内种业企业普遍体量较小,盈利较弱。虽相较于其他粮食种业,水稻品种集中度较高,但CR3占比也不到15%,随着集中度的提升,未来上市公司尤其是头部企业将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现阶段,我国稻米加工有效利用率只达60~65%,副产品深加工利用极少,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据世界发达国家稻米深加全利用经验表明,稻谷精深加工后可增值5-10倍,因此,稻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未来5年是中国做大做强稻米加工机械产业的最好时机,稻米加工机械制造企业要在深化改制的基础上,学习发达国家发展的成功经验,汲取一流的设计思想、精细的设备工艺和高度的自动化,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加强联合,做大做强稻米加工机械产业,不仅要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还能积极参与国际粮机市场的竞争。

稻谷行业研究报告主要分析了稻谷行业的市场规模、稻谷市场供需求状况、稻谷市场竞争状况和稻谷主要企业经营情况、稻谷市场主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对稻谷行业的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中研普华凭借多年的行业研究经验,总结出完整的产业研究方法,建立了完善的产业研究体系,提供研究覆盖面最为广泛、数据资源最为强大、市场研究最为深刻的行业研究报告系列。

报告在公司多年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行业市场的发展现状,通过公司资深研究团队对市场各类资讯进行整理分析,并且依托国家权威数据资源和长期市场监测的中研普华数据库,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是中国市场上最权威、有效的研究产品。稻谷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帮助投资者合理分析行业的市场现状,为投资者进行投资作出行业前景预判,挖掘投资价值,同时提出行业投资策略、生产策略、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建议。

欲了解更多关于稻谷行业的市场数据及未来行业投资前景,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稻谷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关键词: 行业研究 个百分点 杂交水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供稿服务| 友情链接

钢企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www.gqsos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18928号-3

联系邮箱: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