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报丨中国天眼发现740余颗新脉冲星 2023航天工程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中国天眼发现740余颗新脉冲星

截至目前,被誉为“中国天眼”FAST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740余颗新脉冲星。因近年来持续产出成果,FAST增加了人类有效探索的宇宙空间范围。近年来,“中国天眼”在快速射电暴起源与物理机制、中性氢宇宙研究、脉冲星搜寻与物理研究、脉冲星测时等方向持续产出成果,大大增加了人类有效探索的宇宙空间范围。

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已跻身于世界航天强国行列,引领了科技发展,彰显了综合国力,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提升了大国地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航天工程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航天领域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融合了高端制造、人工智能多领域的前沿技术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全国综合实力排名第 11 位的国家级经开区,具有着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在这里集聚众多全国顶尖的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领域企业。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2023-2028年航天工程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

航天工程是强国科学技术综合发展能力的缩影,投入大,周期漫长,因而只有少数国家有力支撑,不过航天应用的溢出效应巨大,能够带动大量产业发展,实现更多技术领域的跨越。

2022年,中国航天高密度发射任务有序实施,任务成功率保持高位。全年完成64次航天发射,发射航天器总质量197.21吨。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53次发射全部成功,并实现128次连续发射成功。

在科学和技术试验领域,2022年,中国首颗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成功发射,为空间灾害性天气预报提供支持,填补中国太阳探测专用卫星空白。“羲和”“悟空”“慧眼”持续开展探测,取得多项原创科学成果。中国最大离轨帆成功在轨展开,并在国际上首次将离轨帆配置在运载火箭舱段,填补了中国中大型航天器及运载火箭入轨舱段增阻离轨能力空白。

2022年,中国航天应用深度融入各行各业,服务国计民生。北斗导航服务全球,中星、亚太提供连续服务,空间基础设施形成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能力。各类应用卫星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航天工程建成了核心设备、化工工艺、非标装备及特种泵阀等专有技术体系,打造了基础研究、试验研发、工业示范、技术集成的一体化创新能力,建立了气化机理实验室和丰富的煤质特性数据库,构建了以机理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应用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

从产业需求出发,航天工程依托中国航天在运载火箭和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和试验方面积累的优势,研发出拥有我国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以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为代表的煤气化技术的成功实践,推动了中国现代煤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

航天工程正在建设的沧州新技术试验基地,将打造全球领先、行业唯一的综合技术研究、试验、示范平台,成为促进产业升级、完善链条创新、加速成果转化、引领技术进步的新高地。

载人航天是世界上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载人航天也是系统最复杂、科技最密集、创新最活跃的科技活动。这项工程不仅综合性强、协作面广、技术难度高、风险大,而且研制周期短,任务十分艰巨。

现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为十四大系统,其中载人飞船系统、货运飞船系统、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系统、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系统、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系统、空间实验室系统、空间站系统、光学舱系统等八大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承担,可以说航天科技集团全面支撑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023年航天工程产业发展展望

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公布了2023年中国航天事业的“任务清单”。2023年,中国航天活动将继续维持高位运行,全年计划实施近70次发射任务,有望再次刷新纪录。载人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模式,全面推进探月和行星探测工程,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首飞……中国航天开启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新征程,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将迈得更稳更远!

航天工程行业报告对中国航天工程行业的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市场供需形势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从行业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等方面分析行业面临的机遇及挑战。还重点分析了重点企业的经营现状及发展格局,并对未来几年行业的发展趋向进行了专业的预判。

本报告同时揭示了航天工程市场潜在需求与潜在机会,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政府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未来,航天工程行业发展前景如何?想了解关于更多行业专业分析,请点击《2023-2028年航天工程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关键词: 航天工程 运载火箭 中国航天